提到三株口服液,我们不得不谈到另一个保健品——昂立一号。尽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,昂立一号的出现却为三株口服液的创始人——吴炳新,提供了启发。
吴炳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年幼时便失去了父母。为了生存,他早早开始了商业生涯,尝试过售卖各种商品,然而收效甚微。直到他接触到昂立一号这款保健品,才看到了商机。
许多家庭对保健品有着复杂的情感,既爱又恨。特别是一些老年人,为了保养身体,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购买保健品,有的甚至倾尽了自己的退休金。由此可见,保健品在民间的需求之大。吴炳新的多次商业尝试让他看到昂立一号巨大的市场潜力。
1990年,经过深思熟虑后,吴炳新决定代理昂立一号,并在短短时间内赚取了一个亿的利润。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惊人的。作为代理商,吴炳新购买的产品价格已包括成本及一定的加价,简单来说,如果一瓶产品的成本是50元,那么他所支付的价格接近100元,利润空间非常有限。然而,凭借代理这款产品,吴炳新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赚到了一个亿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这一数字,1991年成龙曾以5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八套北京四合院,而其中一套如今的市场价值已经接近10亿元,反映出当时一亿元的强大购买力。
那么,吴炳新如何打算利用这一亿元的财富呢?从商业角度看,当时他有两个选择:一个是继续作为代理商,赚取更多的利润,即使该产品的热度逐渐降低,预计总收入大约会达到3亿元;另一个选择则是辞去代理,投入创业,迈向自己的事业高峰。不过,吴炳新选择了第三条路:一边继续代理,一边进行创业。
为何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?因为他深知,口服液等保健品市场的水非常深,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成功。因此,吴炳新用近三年的时间积累经验,终于在1994年创办了三株集团的前身——三株实业有限公司,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产品研发,力求让自己的产品不逊色于昂立一号。
然而,单有优秀的产品还远远不够,产品再好,也需要有效的推广。吴炳新深知这一点,因此迅速制定了三大宣传策略:
第一步是电视广告。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,电视广告的效果极为显著。吴炳新没有选择央视的黄金时段,而是更为灵活地在各地电视台投放广告。同时,他并未邀请明星代言,而是找了许多“专家”穿上白大褂,增强了产品的可信度。
第二步是通过发传单和走访来宣传。在互联网之前,传单广告的覆盖面十分广泛,几乎是许多人了解新产品的主要渠道之一。回想起那段时间,许多人都能记得家里经常看到三株口服液的广告。
第三步则是利用墙面标语。在农村、县城和郊区,许多地方都有适合印刷宣传标语的墙面,这些标语的效果与今天的巨型广告牌相当。
凭借着这三大策略,三株口服液的销量迅速上升,公司成立仅两年便创下了80亿元的销售额。无论在纳税还是在就业方面,三株集团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。
然而,三株集团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。1996年6月,湖南常德的一位退休老人陈伯顺突然去世,家属将三株集团告上法庭,要求赔偿。原因是老人去世前刚喝完三株口服液。
那么,老人真的是因为服用了三株口服液而去世吗?根据医院的诊断结果,老人死因并非由三株口服液直接导致,而是由“高蛋白过敏症”引起的,这种疾病是因为大量服用三株口服液后引发的。然而,法院最终判定三株集团败诉,要求进行赔偿。
案件发生后,三株集团的形象受到了巨大打击,口碑迅速恶化。社会上也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退货潮。短短一年时间,三株口服液的月销售额从2亿元骤降至几百元,而三株集团的经济损失也高达40亿元以上。
此后,三株集团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。尽管三株集团仍然存在,并在疫情期间捐赠了价值百万的口服液,但它的衰败已成定局。吴炳新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,放弃了保健品行业。
从建立公司到口碑崩塌,三株集团的兴衰仅仅经历了五年时间。正因如此,大家戏称三株集团是被一个湖南老汉“扳倒了”。背后的原因,依旧离不开三株集团在危机面前的“态度问题”。面对突发事件,三株集团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反而选择回避、拖延,希望问题能自行消失。这一策略,最终酿成了灭顶之灾。一旦“喝死人”事件成为广为传播的新闻,再多的广告也无法恢复其原有的口碑。
现在想来,不禁让人猜测,吴炳新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呢?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